「老師,他最近好像怪怪的……突然說不想上學。」
「明明暑假都還好好的,怎麼一開學就爆脾氣?」當學校的鐘聲重新響起,孩子的內在也正在經歷一場悄悄的變化。
從自由到規範、從鬆散到結構,開學是「開始學習」也是「心理重新著陸」的過程。
我們可以試著用一種能理解情緒的方式,陪孩子回到生活軌道中
不是回到「正常」,而是回到他能安穩長大的速度裡。
開學初期,孩子可能表現出:
- 情緒起伏大,容易哭、暴怒、耍賴
- 課堂難以專注,常出現發呆、分心、發言衝動
- 晚上睡不好、早上起不來,反覆說「不想去上學」
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看,是孩子的心理能量正試圖重整秩序。
在自由的暑假裡,孩子習慣了「自主掌控」,而現在,他們需要再次適應被要求的群體生活,
因此他們需要一點點心理緩衝區,也需要大人看見:
不是「不乖」,而是還在尋找新的節奏感。
不是「又退步了」,而是正在面對「分離焦慮」與「控制感重建」的壓力。
(一)調整說話語氣:從命令轉向觀察
命令式(X):「你都幾歲了,還在拖拖拉拉!」
觀察式(O):「你是不是一早起來就覺得累累的?今天不太想動嗎?」孩子會從我們的話語中,感覺自己「能不能被接納」。
當情緒能先被命名、行為才有空間被調整。
(二)建立預測性:讓生活有邊界,但不窒息
開學後重新建立儀式感與日常規律,可以這樣做:
1. 規則簡單化:與孩子共創2~3條開學小約定,不要超過三件事,才能真正內化。
2. 起床或睡前固定對話:「今天哪個時候最累?」「明天想為自己加油的地方是什麼?」
(三)聚焦努力過程,而不是表現結果
聚焦結果(X):「你今天功課做完沒?」
聚焦過程(O):「今天有沒有哪一個地方你覺得自己有比較努力?」我們要試著讓孩子從混亂中重新找回自我控制的可能,
孩子需要感受到的是「我有被看見正在適應」,而不是「我被期待馬上跟上」
精神分析學者Winnicott :「孩子的成長,是一場需要被接住的試煉。」
開學正是這場試煉的起點。
孩子在這段時間,重新回到團體、重新面對挑戰、重新學著調節自己,
這些對他來說,其實比寫完功課還難。
而作為家長的我們,與其急著教導,不如先做那個「穩穩在的他者」,
您穩,他才穩;你柔軟,他才願意慢慢伸展。
也許您正擔心孩子「跟不上」、功課「沒寫完」、開學「表現不理想」,
但請別忘了,在這些焦慮之下,有一個孩子正在努力著適應新階段的自己。
請您先看看他,看見那個正在過渡期裡學著長大的他。
這個學期,我們要和孩子一起做的不只是做計畫、填進度、追進展,
我們更是要一起學著:在日常裡慢慢重建節奏,在關係裡慢慢長出安全感。
編撰者|王晴薇 專任輔導教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