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老師,我怕他整個暑假都在打電動……我是不是應該安排更多?」
這是每年暑假開始時,最常聽見的焦慮聲音。
我們總想讓孩子不要落後、能自律、能夠善用時間。
但在一連串「規劃」、「安排」、「目標」之外,
有一種更深層、更溫柔的陪伴方式,正在等待我們看見:孩子的行為,不只是行為;孩子的需求,也不只是完成任務。
這篇文章,邀請您在暑假的光陰裡,放慢腳步、放下擔憂,
用一種更靠近內在的方式,與孩子一起度過這段難得的成長空白期。
不是每一次陪伴都需要對話,不是每一刻相處都要有產出。
有時候,你只是坐在旁邊,看他拼拼圖、玩積木、安靜地塗鴉,甚至什麼也不做,
就已經在告訴他:「你不用表現什麼,我就願意在這裡。」
孩子最初建立自我,是從「有人穩穩在場」開始的。
「無條件在身邊」的存在,是孩子面對未來世界的根基。
暑假常見的情境:功課沒寫完、作息混亂、拖拖拉拉。這些行為看似「懶散」、「叛逆」,
但從心理角度來看,更令人在意的是:孩子的行為背後,是不是在呼喚某種理解與回應?
- 「你是不是覺得這個功課很難開始?」
- 「是不是今天早上起來就覺得有點累了?」
- 「你是不是有點不想面對那個練習簿?」
當我們用猜測與理解的語言,代替命令與責備,孩子就會慢慢卸下防衛。
因為那代表:大人看見的不只是行為,而是情緒與感受。
「界線」不是壓制,而是「可以被預期的環境」。
孩子需要的,是一個不會忽然崩塌的框架,而不是分秒不差的監控。
「界線」的本質,是安全感。
你可以這樣做:
- 每週和孩子一起擬定「心情時程表」,讓他有參與、有選擇。
- 安排固定的「安靜時段」(例如每天10:00–11:00),不一定要讀書,只要不玩手機,讓心靜下來。
- 建立簡單儀式感(例如:早餐後收床鋪 → 換衣服 → 進入一天的活動)
這不是要孩子變「乖」,而是讓他在這些安全而可預測的規律中,發展出自己的節奏感與控制力。
很多孩子其實不是怕做不好,是怕「不被看見」。
尤其是那些安靜乖巧、不會主動討拍的孩子,更容易在「沒做錯什麼」中被忽略。
請在他微小的努力中,看見他的堅持:
- 「你今天主動寫了五行,雖然寫得慢,但我知道你有在撐。」
- 「我有注意到你忍住沒發脾氣,那應該蠻難的吧?」
- 「你剛剛一邊生氣還一邊忍住沒大叫,真的很厲害。」
這些句子,是在幫孩子建立一種「我在學習中」的感受,讓他相信:我可以做不好,但我有改變的力量。
精神分析認為,一個人能獨處、能無聊、能在空白中與自我相遇,是內在穩定的指標之一。
這個暑假,請刻意留一段時間:
- 不參加活動、不上才藝課、不追劇
- 讓他選擇:看窗外、發呆、畫一幅無主題的圖、自己蓋一個秘密基地
在這些沒有功能的時光裡,孩子會慢慢摸索出:我喜歡什麼、我討厭什麼、我怎麼和自己相處。
那會成為他一輩子面對孤單與選擇的重要能力。
這個夏天,可能不會有神奇的變化,也不一定完成所有規劃表。
但如果你願意放下「把孩子教好」的焦慮,轉而成為他情緒的容器、生活的見證人,
那麼他會記得的,不是這個暑假寫了幾本作業,而是那個願意理解他的你。
陪伴,不是要讓他變成理想的樣子,而是陪他長出「可以成為自己的樣子」。
編撰者|王晴薇 專任輔導教師